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变狠活,这事有人管不?|风味世界

梅姗姗 风味星球 2022-11-08

“一勺三花淡奶”,能让煮着牛骨头直接变奶白的羊汤。


熬了几十年牛骨汤的大爷看得直喊骗人;羊汤膏这种“海克斯科技”是不敢给大爷看了,怕他撑不住。


熬了几十年羊汤的大爷看傻了眼

*抖音|刘怂


要是谁有坏心眼,那就再给大爷展示一下复合磷酸盐(6两肉加了,它可以整成8两)、乙基麦芽酚(坏了的肉加了它就香了)的“神奇”功效,大爷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怕是要坍塌。

这就是最近流行的“科技与狠活”,江湖人称“海克斯科技”的巅峰之作。但你可知道….人家海克斯科技,从出身到今天其实一直都在巅峰?

*抖音|辛吉飞
过去两百年里,只要一个国家经历过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就必然有海克斯科技带着王冠亲临指导生产。
" 海克斯科技 " 一词出自游戏英雄联盟,是一种融合了魔法与科技的技术,在某平台被用作指食物制作过程中加入添加剂后,口感和外观有质的提升。

今天的风味世界,我们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个给“海克斯科技”制定过约束条款的前辈。那时的海克斯科技,功力可不比现在的复合磷酸盐、乙基麦芽酚差——甚至战斗力更强大。

《试毒小组》一书,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化学家们如何为完善食品监管,为食品安全争取立法的过程


食品里加科技?
最初也是一片好心

甲醛,一个从上古时期就存在于大气中的气体。每当山火爆发,或太阳与氧气接触,甲醛就可能产生。但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它并没有被人类清晰认知。

德国化学家冯·霍夫曼于1866年首次写出了甲醛的分子式,让这个如今如雷贯耳的气体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身份证编码。

初“诞生”的甲醛年轻稚嫩,没展现出特性,不能量产,更谈不上应用。

时空转换到干饭人的世界:同一时期,牛奶掺假成了小报上热议的话题。

印度“人造”牛奶
*jokeblog.tv

那是个没有冰箱无法保鲜的时代,新鲜牛奶如果不及时卖掉,就会变成酸臭的废水。为了最大化利润,商人找到了吃干榨尽鲜奶的方法 ——

—— 在脱脂(脂肪拿去做黄油了)的鲜奶里掺水、加熟石灰或粉笔灰以保持白色,再加上屠宰场不要的小牛脑浆泥,让奶看起来仿佛脂肪醇厚的样子。
原本要熬上一整晚才能奶白浓稠的羊汤,只需要一勺三花淡奶就能立刻实现
*抖音|刘怂

用“科技与狠活”的话说,就是“一勺三花淡奶”,能让所有的耐心和时间没了意义。

19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了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在短短十几年内,突然多了大量类似甲醛的合成化合物分子。科学家们日以继夜地研究着如何运用这些新物质,甲醛在这时,被挖掘出了防腐的能力。
一杯纯水,灌入35%~40%的甲醛气体,涂抹在生物尸体上,就可以保持不腐败。这杯液体也叫福尔马林。而后,工厂也在对焦油的加热反应过程中,发现了工业化生产甲醛的方法,甲醛也在医学和工业领域找到了更多的适用场景。
新科技诞生之初,携带的本是人类对改善生活的美好愿景。

终于,科技一步步走向狠活

“既防腐、还保鲜”?美国的牛奶商们从尸体防腐技术里看到了某种新灵感。

在没有任何化学或医学的认知下,一波美国牛奶商人率先将“新科技”引进食物,并且见证了奇效:

滴了甲醛的牛奶,在室温超过36度的环境里即便放上2天都完全不会变质,甚至还增加了一股奇怪的甜味。那甜味强到可以掩盖略微腐坏的牛奶的酸味,换句话说:让坏了的牛奶“重返青春”。

牛奶的食品安全,是每个国家在经历工业社会转型中都曾遇到的棘手问题

*dairy globe


于是无论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个秘密,牛奶加甲醛可常温保鲜的信息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传播开来,加上甲醛已能被工业生产价格不高 —— 在世纪交接的那个节点,牛奶找到了永生的方法。

有了科技的加持,牛奶商瞬间来到“利润乌托邦”。那是个还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没有产品质检的环节存在、更没有食品安全概念,只有赚不完钞票的世界。
今天超市里售卖的新鲜和安全牛奶,曾经是大部分人眼中的“奢侈品”
*dairy globe

你要问“加了甲醛的牛奶喝进肚后会给喝奶的人带来什么问题?”牛奶商会说:关我什么事?我加的又不多。


很快的,美国就开始有每年超过40万婴儿无故死亡,他们大多都来自贫穷家庭,能买得起的牛奶,就只有加了甲醛防腐的那种。


甲醛并不是个案。

“看清楚再吃”,来自英国讽刺杂志《淘气鬼》(Puck)的封面(1884),嘲讽食物的供应状态。”
*《试毒小组》


新旧世纪交接的20多年里,你能在廉价葡萄酒里发现合成水杨酸做防腐剂——小剂量可以止痛,大剂量可以导出胃出血;能在廉价的黄油、培根、火腿里发现硼砂——一种天然廉价矿物盐,多用于清洁剂里。

还有提炼自煤炭的新型合成染料,豌豆罐头加了可以保证卖相好,工业酒精加了可以充当威士忌。而且由于没有法规约束,这种科技狠活可以完全以威士忌、黄油等原名卖出,不需要任何标注。

试毒小队

食品界的英雄联盟


1901年,一则别样的招募信息出现在了美国主流报纸里:



「只有勇敢者才敢吃的盛宴」


美国农业局将在化学家哈维·威利教授的指导下,首次开设一家科学食堂。参与实验的人将会要求一日三餐食用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食物添加剂来测试其对人体会产生的问题。每一次新的用餐,我们都会增加添加剂的剂量,我们会极其严谨的监测您全方位的健康。当您健康开始出现问题时,实验将终止。


罗斯福总统与其内阁成员,照片展示了美国首部食品安全立法,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的签署现场。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活体实验,新闻报道称之为“试毒小组”,由美国农业部首席化学家哈维·威利教授组织。作为化学专业从业人员,他深知目前食品添加剂里存在的安全问题。

为了找到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值,哈维·威利教授四处宣讲,成了政府的眼中钉,商人集体的肉中刺,他收到了数不胜数的恐吓信,各种死亡威胁,但“试毒小组”还是有惊无险的成立了。

因为老百姓需要。

美国农业部化学局实验室里的最先进设备(20世纪初)

老百姓不是不知道食物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们说不明白食物的问题,也无法轻易撼动已形成利益链条的上游企业。招募信息仿佛曙光,老百姓纷纷自愿参与“试毒小组”。有人在自荐信里写:

亲爱的先生,我在报纸上读到您关于饮食的试验。我的胃可以忍受任何东西;它会令您大吃一惊……您觉得怎么样?我的胃什么都可以填。

最终,试毒小组由12人组成。

“试毒小组”的志愿者们在威利的餐厅测试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这个为期3年的实验,确立了当时肉类和奶油类食品制造商添加的硼砂量可以导致“食欲、消化和健康紊乱”;水杨酸的添加量会导致恶心和头晕。虽说实验精准性有待提升,但人体实验至少表明,这些添加剂的用量需要被法律法规严格控制。

1906年,美国《纯净食品药品法》通过并生效,它也间接影响了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法。

为了吃更多

我们更应该知道更多


虽说是食品安全法背后的绝对功臣,但化学家哈维·威利教授从来没有说过食品添加剂是有害的,不能被允许使用的。

事实上,他在所有场合也都在表达:我之所以敦促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制定,就是为了让添加剂在安全的剂量里合理被使用,帮助食品商人拥有更长久的收益。

20世纪20年代,威利有关食品和营养的专栏报头。

77亿人口的地球,回不去曾经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食品添加剂的诞生,极大地延长了食物的寿命,也增加了人类食物的可能性。


但一切都要在合理的剂量,消费者需要拥有知情权。

科技与狠活切中我们的,不是视频看似娱乐的风格,而是我们对自己吃进嘴里的食物的不确定性。今天的我们跟百年前的美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没有渠道知道自己入口的是什么,我们无法相信自己的嘴巴,也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觉间到底服用了多少。

希望《试毒小组》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编辑:斯小乐

头图:梅姗姗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来这里找我们:
▲点击图片观看
▲点击图片观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